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 / 江淮传真
我省科研团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豆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为黄淮海大豆种植提供“安徽方案”
  信息来源: 安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10-24  浏览次数:

金秋时节,江淮大地的大豆迎来收获季。截至10月23日15时,全省已收大豆超900万亩,进度超95%。

近日,在灵璧县朱集镇,种植着“皖宿112”大豆品种的140亩示范田交出优良答卷。面对生育期内出现的干旱、高温及阴雨等不利天气,这片采用“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的豆田,最终实现了亩产269.1公斤的好成绩。

“这个亩产结果展现出良好的丰产性与抗逆性,原因就在于这片示范田采用了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安徽省农科院大豆栽培团队负责人杜祥备博士介绍。

“增密抗逆”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一套复杂的科学系统——不只是简单增加大豆种植密度,而是通过配套技术确保增密后的大豆依然健康生长,实现丰产丰收。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但单产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围绕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单产低、抗逆性差等问题,安徽省农科院大豆栽培团队依托“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示范推广”模式,系统推进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明确密度调控增产机制的基础上,安徽省农科院大豆栽培团队进一步集成优化了种子处理、新型肥料、健群壮根、绿色防控、肥水协同、抗逆减损等关键技术措施,并与农机、农信相融合,构建出系统高效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方案。

目前,该团队已获得6项发明专利授权,制定4项标准,2项技术被列为2025年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出版《黄淮海南部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著作1部。

今年的天气,成了检验技术成色的“试金石”。除了灵璧县,近期我省农业相关部门联合省内外多家单位还对安徽省农科院大豆栽培团队在太和县、寿县、当涂县等地建设的大豆单产提升示范片进行现场测评,结果均显示通过集成新品种与配套抗逆高产栽培技术的大豆,具有良好的丰产性与抗逆性。

在太和县税镇镇,101亩“皖豆61”品种示范片通过集成“增密抗逆”技术,配套根瘤菌拌种、新型生物肥料等措施,实收亩产达到248.94公斤。

在寿县涧沟镇,200亩“科豆10”品种示范片,以“增密抗逆”为核心技术,实收亩产259.3公斤,稳产性和抗逆性表现优良。

当涂县江心乡185亩“南农47”示范片,亩产达236.81公斤,蛋白质含量达45.3%,脂肪含量22.4%,商品与加工品质优良。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安徽省农科院大豆栽培团队用实打实的成果,证明了“增密抗逆”技术模式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该团队成功探索的这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其价值正在于可复制、可推广。

杜祥备称,今年,团队在我省大豆主产区系统推广以“增密抗逆”为核心的技术模式,有效应对了不利天气影响,各示范片亩产保持在230公斤至270公斤,成功实现了大豆单产提升,展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为整个黄淮海地区提升大豆自给能力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示范样板。

主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 皖ICP备:11013180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05 联系我们:0550-7771220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0-777122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tcsw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