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 / 江淮传真
重走支前路|永不褪色的“红帆船”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5-10-23  浏览次数: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954年和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两次拍摄故事片《渡江侦察记》,影片是根据真实的渡江战役故事改编而成,发生地点正是在芜湖市繁昌区的长江边,而且这两部影片中的许多外景也都是取自这里。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南线寻访团来到繁昌,了解到当年的这段历史远比电影里更加精彩。

  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渡江战役即已进入准备阶段。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七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组建了一支先遣渡江大队,伺机偷渡过江,执行与江南地下党和游击队取得联系,侦察敌情,策应大军渡江的任务。

  1949年4月6日,军部给先遣渡江大队下达了渡江的命令,大队三百余人分两队偷渡,均顺利抵达对岸。4月12日,他们与江南的地下党取得联系,并在他们的配合和帮助下,开展敌后侦察工作。4月18日,接军部命令,又回返北上至江边,在南繁芜游击总队的配合下,策应大军渡江。电影《渡江侦察记》就是艺术地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历史。

  4月20日晚,渡江战役打响,芜湖辖区沿江地带是重要突破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从江北无为县白茆洲的沟渠里拖出隐蔽的船只,准备渡江。20时15分,该团第一营第三连第二排3个班的3只小船最先出发。21时15分,小船在繁昌县保兴乡(今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街道)夏家湖靠岸,向国民党守军发起冲锋,迅速占领了江边地堡。五班随即按照事先布置,打出了3颗红色信号弹,报告“登陆成功”。

  据介绍,国民党在溃逃江南时强行拉夫抢船,逼迫百姓将渔船和木帆船隐蔽起来,有的则将船沉入河底、湖底。在广泛的动员后,当地渔民、船主不仅主动捐献藏匿的船只,很快就集中了2000多条船只;另有3382名船工、渔民自告奋勇报名当支前船工。
  当时部队的指战员多数为北方人,不谙水性,上船就晕,更不用说作战。为帮助部队进行水上训练,当地将水手集中,帮助战士们开展练兵运动。各县船工、渔民发挥自己水性好的特长主动担当教员,有步骤帮助指战员进行游泳、划船、潜水、水上射击和使用各种自制救生器材的训练。

  为支援大军过境,繁昌县委在各区、镇设立临时军粮供应点,全县供应军粮数十万斤。解放军部队路过三山小江时,渡船不能满足部队行动的需要,船民以十几条渔船搭成浮桥,让部队通过;北焦湾老百姓还主动拆除自家民房搭浮桥,让解放军部队快速顺利通过追赶敌人。

  邓小平在1949年8月4日新政治协商会议预备会所作的报告中说,群众支援,地下党和游击队之配合是“突破长江,迅速完成京沪杭作战任务,并把我们预计的时间缩短一半”的原因之一。

  位于繁昌区荻港镇板子矶的地势险要,素有“长江第一矶”之称。1948年,巢湖渔民张孝华用多年积蓄新造了一条木帆船,船帆尚未做好,张孝华就报名备战。渡江战役打响后,他带着儿子张友香驾驶着帆船将26名解放军勇士由长江北岸送到南岸的板子矶。

  在战斗中,船身被打穿两处,摇橹被打坏,蓬帆被打穿20余处,张友香腿部受伤,但父子俩坚毅镇定,仍驾船奋勇前进。随船勇士跳上江滩,扑向敌堡,占领了滩头阵地,为后继部队胜利渡江开辟了道路。

  渡江战役结束后,张孝华父子分别荣立一、二等功,获得支前模范称号,并被授予"渡江有功"奖旗,这艘功勋船也作为渡江战役的历史见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参观完位于繁昌的渡江纪念馆后,省国防动员办勤务保障处一级主任科员江君感慨颇深。他告诉记者,先烈们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这也是新时代国防动员工作“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神核心所在。作为国防动员系统的一员,要牢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激励自己在工作中贡献力量。

  如今,红色基因在当地薪火相传。在当年渡江小船登陆的团洲村,村里成立了“红帆船”志愿服务。团洲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武胜美告诉记者,宣讲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于2022年7月,其成员涵盖村“两委”干部、“五老”人员、党员以及青少年等。将红色宣讲融入环境保护、走访慰问、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党员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有效打通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微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党的政策、移风易俗、科学理论、普法教育等各类宣讲活动,致力于构建基层理论宣讲矩阵,把理论知识从“会场”延伸至“现场”。

  “‘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勇于牺牲’的渡江精神让我深受教育和鼓舞,这股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转化为我们推进新时代国防动员工作的强大动力。我们将以渡江精神为引领,全面提升应急应战能力,切实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国防动员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安徽省人民防空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助理工程师江海濛表示。



主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 皖ICP备:11013180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05 联系我们:0550-7771220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0-777122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tcsw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