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3 浏览次数: |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致敬耕耘,礼赞丰收。今天是9月23日,农历秋分节气,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稻浪翻滚、瓜果飘香,江淮大地铺开了丰收的金色画卷,农民的笑容成为这个秋天最灿烂的表情。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近年来,我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仓丰盈
“中国碗”装更多“安徽粮”
此刻的江淮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听皖北平原农机轰鸣——在阜阳市颍州区程集镇,部分玉米田迎来收获,收割机趁着降雨间歇抓紧作业,力争秋粮颗粒归仓。
闻皖江两岸稻浪飘香——在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的秋收活动中,村民们手持镰刀穿梭于稻穗之间,展示着当地独具特色的“打八响”传统农耕技艺。
看新安江畔橙黄橘绿——黄山市徽州区呈坎古村落里,南瓜、玉米和辣椒铺满晒场,绘出一幅炽烈欢腾的晒秋风情。
仓廪实,天下安。我省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推进江淮粮仓建设,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四良两优”多点发力,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多种粮、种好粮,粮食总产连续8年站稳800亿斤台阶,为端稳中国饭碗持续贡献安徽力量。
今年盛夏,江淮大地麦浪滚滚,我省积极克服旱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夏粮总产352.4亿斤,居全国第3位,较上年增加0.5亿斤。
我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6500万亩。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均居全国前列。今年8月,我省还与全国顶尖农业科研院校组建了“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产种、用种、供种大省,我省积极推进种业振兴,强化良种联合攻关,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截至去年底,我省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年制种量达10亿公斤,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6年居全国第1位。今年上半年,全省有10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个品种入选“全国2025年度超级稻品种”。
当前,我省6400多万亩秋粮作物丰收在即。围绕秋收、秋耕、秋种、秋管及粮食烘干等重点环节,我省正全力以赴开展好“三秋”机械化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到手、颗粒归仓,努力夯实明年粮油生产基础。
产业兴旺
“土特产”变身“金招牌”
金秋时节,一场独特的制茶盛事在祁门县上演。自白露过后,安茶独特的“夜露”工艺开始,茶人们夜晚将干茶置于竹垫上,让其沐浴在夜露之中,直至次日收起。
作为我省独特的黑茶品类,安茶近年来不断走进大众视野。“除了夜露工艺,安茶的另一独特之处是采用箬叶的外包装,让安茶有别样的茶香。”茶叶审评专家、安徽省仇传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仇传慧告诉记者,安茶不仅有历史的传承,更有独特的工艺,随着安茶加工体系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我相信安茶会成为安徽茶的一匹黑马”。
我省是产茶大省,茶叶资源丰富,拥有上百种名优茶品。去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00亿元,茶产业已成为茶农致富增收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我省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积极推进稻米、小麦、中药材、蔬菜、茶叶等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今年上半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以“开放农业思维”统筹推进,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7500亿元。建设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高位推动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等五大产业集群建设。上半年,皖北五大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2100亿元。
淮南牛肉汤、砀山酥梨、亳药中药材……我省“土特产”品种多、质量好,立足资源禀赋,打响“特色牌”,做强“土字号”,延长产业链,做强深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满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农产品滋润亿万“舌尖”。截至6月底,全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7652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数量持续增加,总量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强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数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4位。此外,我省还不断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收益。今年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650亿元,同比增长6.7%。
乡村和美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
9月22日晚,在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的犁桥水镇景区,流光溢彩,水波泛动,游人如织。
当晚的犁桥水镇不仅有美景,更有丰富的文化展演活动,剪影舞蹈、“王员外招亲”、打铁花等特色节目让游客驻足称赞。如今,犁桥水镇以灯光秀、主题演艺、特色酒吧一条街及夜间美食与购物为核心的夜游产品已经成功“出圈”,打造了独树一帜的夜游IP。
“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的游客量近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犁桥水镇景区招商部部长刘东成介绍。
本次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举办地就在犁桥村。作为我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之一,犁桥村是我省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中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构建“1+6+20”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绘就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目前,全省在建精品示范村616个,省级中心村9886个,正在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人民的休闲旅游“大花园”。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省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4.7%。
乡村治理上,我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积分制等有效方式,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建设平安法治乡村,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乡村发展中,我省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今年上半年脱贫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0元,居全国第一。
农民节日农民乐,农民节日惠农民。这个秋天,让我们相约安徽,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感受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安徽正用实干和创新,书写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