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当“拒绝讨好”撞上生存焦虑
作者: 吴意坚  信息来源: 天长市总工会  发布时间:2025-04-16 16:10  浏览次数:

    网约车司机一句“麻烦给个好评”,在互联网博主何同学的微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共情的全民讨论。这场看似微小的冲突,实则撕开了当代社会的深层裂痕——当技术精英的“反讨好宣言”撞上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焦虑,当数字时代的“真诚”追求遭遇现实世界的“情感劳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在效率至上的算法丛林里,共情为何成了稀缺品?

     一、算法驯化下的“好评困局”

    在南京某连锁餐饮店,大学生小江每月要完成18条好评的KPI,未达标者将被扣发全勤奖。这样的场景早已从线上电商蔓延到线下服务行业,形成一张看不见的“好评罗网”。平台算法将服务质量简化为数字指标,商家为了获得流量推荐,不得不将压力转嫁到一线劳动者身上。重庆熟食店老板张文彦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差评,因为一个差评可能导致店铺排名下沉,最终被市场淘汰。这种“好评即生存”的逻辑,让司机、店员、外卖骑手等群体陷入了“情感劳动”的困境——他们不仅要提供标准化服务,还要在服务结束时完成一场“情感表演”,用微笑和请求换取消费者的认可。

    何同学事件的特殊性在于,他将这种普遍存在的“好评请求”解构为“讨好型人格”的对立面。这种认知展现出部分所谓精英阶层对底层生存逻辑的隔膜。网约车司机的一句“好评”,背后是平台抽成20%-30%、日均工作10小时以上的生存压力。当何同学将拒绝好评标榜为“真诚”时,他无意中将司机的生存焦虑简化为个人道德选择,忽略了平台规则对劳动者的系统性压迫。这也许是引发“众怒”的根源。

    二、共情缺失的社会镜像

    何同学的争议并非孤例。去年,博主“羊毛月”一句“找工作真的就很难吗”刺痛了太多无助的求职者,最终导致其账号被封禁。这些事件折射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部分网红在获得流量红利后,逐渐失去了与普通劳动者共情的能力。他们在镜头前呼吁“一键三连”,却对司机的“好评请求”嗤之以鼻;他们享受着算法推荐带来的曝光,却忽视了算法对底层劳动者的残酷筛选。这种“向上谄媚、向下傲慢”的双重标准,本质是阶层认知断裂的体现。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互联网传播的“议程设置”效应将个体行为放大为社会符号。何同学的“反讨好”叙事,被算法贴上“真诚”“勇气”的标签,却遮蔽了司机群体的生存困境。当网友将何同学的拒绝行为解读为“恃强凌弱”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反抗所谓精英阶层对评价权力的垄断。在网约车场景中,乘客拥有绝对的评价权,而司机的服务分直接影响接单量和收入。这种权力失衡,使得何同学的拒绝行为被赋予了“霸凌”的隐喻,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重建共情的实践路径

    在算法统治的时代,如何守护人性的温度?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平台应承担起规则优化的责任。T3出行正在研究更科学的评价模型,通过简化反馈选项、智能识别服务节点等方式,减少司机的被动请求与乘客的决策压力。这种改革方向值得借鉴,它将评价从“数字游戏”回归到服务本质,既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也避免了消费者的反感。

    公众人物需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何同学事件提醒我们,流量越大,责任越重。作为拥有千万粉丝的科技博主,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公众认知。当他在视频中与苹果CEO库克谈笑风生时,不妨也关注一下身边的网约车司机;当他呼吁粉丝“一键三连”时,或许可以反思这种“好评依赖”与司机诉求的本质相似性。

    普通人应培养“情境化共情”能力。共情不是简单的情感投射,而是要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压力。当司机索要好评时,我们可以选择委婉拒绝,而非公开嘲讽;当店员请求打卡时,我们可以用“不方便”代替冷漠无视。这种“温柔的边界”,既能维护自身权益,又能避免伤害他人尊严。

    四、结语:在算法与人性之间寻找平衡

    何同学事件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时代命题:在效率至上的算法社会里,如何守护人性的温度?这需要平台重构规则、公众人物以身作则、普通人保持善意。当我们学会在拒绝时保留体面,在坚持自我时理解他人,当我们认识到每个“好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而非冰冷的数字,或许才能真正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共生。毕竟,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不会让劳动者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做单选题。

主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 皖ICP备:11013180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05 联系我们:0550-7771220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0-777122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tcsw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