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 / 江淮传真
宛新平:从“传统粮仓”到“科创高地”,安徽做对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17  浏览次数:

漫步江淮大地,从合肥量子实验室的微光到芜湖算力中心的服务器指示闪烁;从阜阳智能车间的流水线到蚌埠硅基材料的晶莹薄片;从“祖冲之三号”的算力突破,到“东方超环”的聚变能量……安徽能从“传统农业大省”跃升为“国家科创高地”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踩准时代节拍、筑牢生态根基、打通转化堵点”创新方法,为高质量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时:以“战略耦合”抢占创新先机——不追热点,只锚定“国家需、安徽能”

  安徽对“时”的把握,从来不是跟风逐热,而是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自身禀赋的“双向奔赴”。本世纪初,当多数省份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时,安徽便认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中科大为支点布局量子信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这种 “提前卡位”,本质是看透了“基础研究决定长期竞争力”的规律。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落地,更将这种战略眼光转化为国家级平台优势:13个大科学装置组成的“国之重器”集群,不仅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更让安徽成为“从0到1”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而产业布局的“三级跳”——从“铜墙铁壁”升级到“芯屏汽合”集群,再到量子、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卡位,始终遵循“国家战略方向+安徽产业基础”的逻辑。正如长鑫存储扎根合肥,既填补国内存储芯片空白,又带动形成千亿级半导体产业链,印证了“选对赛道比加速奔跑更重要”的创新真理。2024年532.4亿元财政科技支出的持续投入,更彰显其“不唯短期GDP、只求长期竞争力”的战略定力,这正是区域创新能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核心密码。

  势:用“制度创新”激活生态势能——不为建体系,只为破“创新堵点”

  创新生态的培育,最怕“重形式轻实效”,而安徽的突破在于:以制度创新破解科研、产业、资本之间的“壁垒”。其构建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闭环,不是简单的环节拼接,而是精准打通每个“卡脖子”节点。

  比如“科大系”资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核心是打破“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围墙——通过建设中科大先研院等平台,让科研人员带着项目“离岗创业”,成果转化周期缩短50%以上。更关键的是制度破冰:全国首张企业数据产权登记证,让“无形数据”变成 “可交易资产”,破解了数字经济时代“要素难确权”的痛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8亿元估值的1846项成果“确权到科研团队”,彻底激活了“人”的创新动力;而全国首个“四算合一”算力平台,不仅整合28家服务商的资源,更通过“按需调度”让中小企业用得起高端算力,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陷阱。这些制度创新证明:生态势能的核心,不是拥有多少资源,而是让资源“动起来、用得好”。

  融合:靠“精准赋能”释放创新效能——不搞“大水漫灌”,只做“靶向滴灌”

  “时”与“势”的价值,最终要落到“成果变现”上。安徽的融合实践,精髓在于“精准”——让政策、技术、资本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避免“创新悬空”。

  政策层面,“免申即享”不是简单的“少跑腿”,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画像,将211.7亿元资金“精准滴灌”到4.3万家企业,尤其是解决了中小企业“不知政策、不会申报”的痛点;今年上半年34.8亿元资金“静悄悄”到账的背后,是“政策找人”替代“人找政策”的效能革命。产业层面,创新与产业的融合更显“深度绑定”:量子技术不是停留在实验室,而是赋能奇瑞智能汽车的“安全感知系统”,让技术变成“产品竞争力”;低空气象系统不是“形象工程”,而是骆岗中央公园低空经济的“安全屏障”,支撑起新业态发展;科创成果转化交易会更不是“成果秀”,而是三年促成2296亿元交易额的“供需对接平台”,让高校的“技术图纸”变成企业的“订单产品”。

  如今,安徽加码打造通用AI高地,对揭榜项目最高扶持1000万元,这不是简单的“资金补贴”,而是瞄准“AI+实体经济”的融合方向,推动创新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赋能”。从安徽的发展实践能清晰看到:区域创新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战略定力+制度创新+精准赋能”的必然结果。这种“不贪快、重根基,不务虚、求实效”的路径,正是安徽给所有追求高质量发展地区的最宝贵启示。(刘纯银)

主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 皖ICP备:11013180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05 联系我们:0550-7771220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0-777122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tcsw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