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 / 江淮传真
中安观察 | 修好家门口的路,有多重要?
    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次数: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清晨六点,金寨县大湾村,张琪已经从家出发去走村入户收购村民的天麻、粉丝、香薯等特色农产品。作为村里土姑娘农家小院餐馆的负责人,走村入户的路,她走了很多年——只是如今车轮碾过的路,早已不是当年让她发愁的模样。

  同一时间,金寨县现代产业园的寄递公共配送中心里,负责金梧桐创业园片区的配送员易先定正盯着自动化分拣线的运行数据。随着印着“金寨灵芝”“六安瓜片”的包裹顺着格口滑落,他熟练地将其放至配送车中。“以前路没修好,一天只能配送一趟,现在一天可以往返三四趟了。”易先定说。

  易先定的话道出了一个话题:对于乡村而言,修好一条路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在六安的大别山区,这个问题有着最生动的答案。日前,记者走访金寨县、舒城县、霍山县等地看到,从金寨县大湾村的通组水泥路到环万佛湖的旅游景观大道,从曾经的泥泞小道到如今的“四好农村路”示范路,一条条农村公路正在重塑乡村的空间格局、产业形态和民生图景。

  这场事关家门口道路的变革,不仅改变着山里人的出行方式,更重构着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础设施”。

  一条路激活山乡资源

  时间回到2016年,这里还是金寨县最贫困的山村之一。“那时村里只有几条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回忆道,当时的大湾村,因为交通不便,农产品卖不出去,也没有游客,发展严重受限。

  2016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2245万元,实现大湾村村组道路硬化全覆盖,修建了5座公路桥,铺设了60公里水泥路。其中2024年4月全线通车的S447古天路意义非凡——这条投资3.5亿元、全长25公里的公路,将大湾村到沪蓉高速古碑出入口的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

  S447古天路的升级改造,彻底激活了大湾村乃至金寨中南部沉睡的资源。大湾村借力公路优势深耕“茶旅融合”,2024年成功跻身国家4A级景区,年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村民通过农家乐、民宿年均增收20余万元;沿线新增8处茶旅体验园、5个灵芝种植基地,游客可沉浸式参与采茶制茶、林下采摘,带动农民增收超30%。

  随着2024年“中国红岭公路”入选全国十大自驾线路,S447作为核心段年拉动旅游综合收入成绩斐然。2024年,大湾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综合收入90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99万元。

  公路带来的不仅是游客和收入,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在大湾生态农业公司的展销中心,小香薯、山核桃等土特产经过精心包装,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网红产品;68岁的陈泽平老人的人生轨迹更是被彻底改变。这位曾经的贫困户,路通后他不仅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发展了养殖,村里还给他安排了护林员工作,同时还代理销售当地的土特产,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精护细养 守民生长效

  山里货“走出去”,靠的是养护到位的公路;美丽公路让旅游火起来,靠的是精细化的管护。每一条农村路的“长寿”,都意味着民生福祉的“长效”。

  金寨县的公路养护,首先靠“真金白银”的投入。自2021年起,全县累计投入31325万元保障农村公路日常养护。

  在加强日常监管巡查基础上,金寨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创建,完成中国红岭公路小泗路、油槐路绿化美化,打造了景观小品、服务设施,实施了“路田分家”“路宅分家”,通过公路沿线绿化和沿途村镇美化,建成了一批生态文明美丽农村路。

  针对超限超载这个“公路杀手”,2018年以来,金寨县从交通、公安、水利、市监等10个部门抽调53名执法人员,成立金寨县“四治”工作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联合巡查执法队伍,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全面开展治砂、治超、治危、治乱工作。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金寨县连续五年为全县4038公里农村公路购买“灾毁保险”,2024年投入444.91万元财政资金投保,构建最高3000万元赔付额度的风险保障网。

  这种养护力度,在霍山县S333单龙寺至太阳段美丽公路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结合不同路段的自然、人文资源及乡镇特色,将全线划分为红色恩情、蓝色温情、粉色爱情、金色乡情四个主题段落,结合项目基础和打造重点,采取不同设计策略;同时,通过“窗口透绿、潜绿挖掘、条线连续、立体绿化”等手段对沿线整体路容路貌进行整体提升。在保障安全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主体设施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程度,以及在主体设施中对沿线人文风情的充分展示等。

  通过对道路的精细化养护,这条风景道已成为霍山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进一步推动霍山交旅融合发展:大别山风景道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和交通运输部“第二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案例”、“安徽省交旅融合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全年共接待游客14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3亿元,分别增长18.2%和37.5%。

  交通网络重构城乡未来

  在六安市交通运输局的规划图上,一批批“茶香风景道”“红色旅游路”正在规划中。“我们力争到2030年实现所有5A级景区15分钟上下高速,4A景区30分钟上下高速,完善‘慢游’公路网,通过美丽公路建设,打造好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六安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斌介绍说。

  修好家门口的路,到底有多重要?在六安大别山区,这个问题有着多个答案:从物理空间上来说,一条路让深山与城市不再遥远;从经济效益上来看,让农产品变现不再困难;从产业振兴上来看,一条条农村公路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让发展动能持续涌动。

  从“四好农村路”到“交旅融合”,从危桥改造到市场化养护,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中蕴含着深刻的民生温度和发展智慧。

  安徽省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023至2027年,全面建成建管护运协调发展的农村公路交通体系,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以上,力争实现建制村通双车道及以上公路比例70%以上,农村公路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前列。

  我们看到,当公路不再仅是出行工具,而成为串联山水、承载文化、赋能产业的综合载体时,每一公里的延伸都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主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 皖ICP备:11013180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05 联系我们:0550-7771220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0-777122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tcsw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