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者”淮南:从“后发”到“厚发”
当安徽今年上半年以73.09万辆的产量,领跑全国新能源汽车赛道时,一股“静水流深”的力量,正在合肥都市圈的北部悄然蓄力、稳健释放。
今年1—6月,淮南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以49.6%的增速领跑,高出全省平均近30个百分点;205家监测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30%,增速高居安徽第一。
在合肥、芜湖已筑起产业高地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无疑令人瞩目。一个曾经的“后来者”,何以能向核心赛道坚实迈进,实现破局进阶?
其背后,不仅是一座城市在区域竞合中精准卡位的智慧,更是在安徽“三位一体”产业蓝图下,书写的一段错位发展、逆袭奋进的生动样本。
展望未来,淮南如何将这股势头转化为持久的竞争力,在“皖车”品牌矩阵中刻下自己的坐标,已成为关乎其长远发展的关键一问。
淮南市田家庵区航拍。
“淮南转型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唯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几乎是从零开始,实现无中生有的。”回溯淮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来时路,该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言语中感慨。
今年,淮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更是迎来能级跃升:布局项目147个,总投资908亿元;截至7月底,47个项目已投产,59个正加紧建设。
这份“无中生有”,源于对区域竞争合作格局的深刻洞察与精准落子。
中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
近年来,淮南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推进合淮同城化。两座城市的产业布局深度耦合、交通网络无缝衔接、发展脉络紧密交织。
合肥,已集聚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六大主机厂,形成了强大“引力场”;而淮南,恰处于合肥百公里产业配套“黄金半径”内,是零部件就近配套的优势承载地。
“合肥蔚来F3工厂紧靠淮南寿县新桥产业园;比亚迪下塘新能源汽车城距淮南仅半小时车程——这是我们实现‘地理同城’‘产业同频’的底气。”淮南市发改委(汽车办)工作人员介绍道。
科博达安徽产业基地在安徽淮南新桥国际产业园完成一期厂区建设,并正式投产运营。
找准区域分工的定位是后发地区崛起的关键。淮南在规划中明确:全力打造与合肥整车互补配套、错位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这种精准定位,让淮南从一开始就选准适合自身的产业赛道——错位协同、融合共进。
机制创新,成立汽车办和产业联盟;组建产业专班“挂图作战”,建立“专项规划+专班推进+专门政策+专员服务”机制;
金融赋能,设立引导基金,创新“投贷担保补”融资模式,已为11家企业融资2.19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在淮南设立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特色网点;
人才支撑,联合淮南师范学院共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成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11所在淮高校均设汽车专业,年培养人才超2000人。
安徽理工大学。
如今,淮南已集聚457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覆盖专用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后市场服务三大领域,真正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9月5日,汽车产业整零对接皖北专场在淮南举办,60余车企代表齐聚。作为安徽省面向全国征集汽车合作伙伴的“首秀”,为何选在淮南?
“底气!我们有实打实的产业实力,也有持续创新的能力!”淮南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语气坚定。
作为淮南着力打造的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淮南的首位产业。目前,该市已拥有4家专用车企业,320家零部件企业,133家后市场企业,吸引落户敏实、拓普、本特勒等6家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5家全国百强企业、9家上市公司。
汽车产业整零对接皖北专场在淮南举办。
科学布局,才能避免同质内卷。全市汽车产业精准布局于四大承载区:
● 凤台县主攻电驱动和热管理系统,组建配套“尖兵连”;
● 淮南高新区布局专用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后市场服务,抢占升级“制高点”;
● 淮南经开区发力专用车、高端轴承与通用部件,打造产业“特种兵”。
四区各展所长、互补发展,形成产业军团作战格局,既是推进合淮同城化、在区域产业分工中科学定位的外向布局,也是优化市内区县分工、推动资源禀赋互补的内向整合。
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和“大脑”,淮南精准锚定这三类核心配套。
在凤台县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每79秒便有一套混合动力变速箱下线。“从研发到制造全部自主完成,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公司生产经理易石洋自豪地介绍。
航天锂电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则将全球首条磷酸铁锂4680大圆柱电芯生产线引入淮南。厂长段鹏介绍道,“这款支持快速充电,半小时可充至80%电量,续航达200公里,使用成本降低60%。”
安徽50GWh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巨无霸”厂房。(张越 摄)
“自2023年落户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以来,我们全速推进科博达(安徽)产业基地的建设与投产。”根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聚焦新能源汽车核心域控制器的研发与制造,自今年6月起,域控制器月产量已经达到10000台以上。
从储能供能的“电池基石”,到输出动力的“电机核心”,再到智慧调控的“电控大脑”,淮南实现“三电”核心零部件全链布局。
安徽达因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倪军 摄)
坚持“有所为、有所精”,淮南培育出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隐形冠军。
淮南钱潮轴承跻身全国最大圆锥滚子轴承生产基地之一,守护整车底盘安全;安徽达因汽车深耕热管理领域,为驾乘品质保驾护航;科博达实现全球首家智能LED,矩阵大灯量产,点亮汽车“智慧之眼”;拓普集团推出的闭式空悬技术(C-ECAS),全面提升舒适性与操控性。
目前,淮南已有16家企业成为比亚迪供应商,24家企业成为蔚来汽车供应商。“龙头引领、配套跟进”的格局已然成型。
从项目“单点突破”到区域“面上成势”,淮南正以其清晰的战略定力、坚定的路径选择,走出了一条错位协同、融合共生,链式发展的新路。
完成“0到1”破局、“1到100”跃升后,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比拼综合生态与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新阶段。
生态构建,离不开招商引资。全球检测巨头法国UTAC的落户,便是淮南洞察未来产业趋势的一次精准招引。
2023年11月,巴黎中欧产业峰会间隙,淮南招商团队在咖啡厅偶遇UTAC中国区负责人,敏锐捕捉到其布局意向。
此后半年,招商团队以极大诚意开展跨洲“破冰”行动:项目重启第一天,团队即携规划图现身UTAC上海办公室;对企业提出的每个问题24小时内回应,一周内解决复杂政策诉求。专业与执着最终打动对方,UTAC新能源车辆路试测试中心项目最终落户淮南高新区。
见证于达克(上海)车辆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这不仅是招商突破,更意味着我们实现了从‘跨洋检测’向‘本土检测’的关键跨越。”淮南市投促局负责人表示。
从“无中生有”的战略抉择,到“链式发展”的创新突围,再到“生态融合”的持续突破,淮南这般坚实的“三步跨越”,既是后发地区产业崛起的一次生动实践。
在建的淮南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新华社客户端发(张越 摄)
淮南厚植于错位协同的深度,厚积于需求响应的速度,厚载于产业集群的密度,用服务打破壁垒,用信任激活链条,用生态凝聚力量——在安徽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力图蹚出一条从“跟跑”到“并跑”乃至“赶超”的崛起路径。
这条路,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彰显一座城市转型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