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 / 江淮传真
向“绿”而行,绘就江淮发展新图景
  信息来源: 安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15  浏览次数:

 

8月14日,庐江县黄陂湖湿地晚霞映照、水鸟飞舞。本报通讯员 巢志斌 摄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20年前的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近年来,安徽深植“两山”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奋力绘就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新画卷。

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2.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超90%。十年禁渔成效彰显,“水中国宝”长江江豚嬉戏皖江。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生态画卷,在江淮大地徐徐铺展。

皖山皖水间,“点绿成金”引擎轰鸣。池州市石台县借“富硒负氧”激活“硒泉+”产业,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合肥市首创“林业碳票+零碳快递”,让公众生活与生态守护“呼吸与共”……安徽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一场由“两山”理念引领的深刻变革蓬勃上演,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活力。

系统治理:荒坡披绿展新颜

走进夏秋之交的宁国市万家乡云山小流域,青山叠翠,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一幅休闲景观与生态人文交融的画卷跃然眼前。

“几年前这里下雨天河道漂着垃圾,溪水变浑发黄。现在清清的河水回来了,家门口就是风景,游客们都夸我们这里生态养人。”万家乡万家村村民刘光华感慨道。

云山河属于长江流域水阳江水系,流域面积39.35平方公里,是当地重要水源地。数年前,受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林下植被稀疏等影响,流域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2.1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低至43.82%。

“这些环境问题如同‘隐形杀手’,不解决就对不起百姓和子孙后代。”万家乡副乡长张威介绍,自2019年起,宁国市以山核桃林地治理和村庄环境提升为重点,同步推进山、水、林、田、垃圾及人居环境治理,完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系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具体措施包括:山顶封禁治理1738公顷,修复退化林2500亩;山腰为万亩山核桃林打造“生态铠甲”,禁用除草剂并修建截水沟、沉砂池;河道清淤1.7万立方米,建设生态护岸1852米;村庄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3.25%。

如今,云山小流域水土保持率飙升至89.56%,林草覆盖率高达92.45%,出口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这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修复,抚平昔日“伤痕”,让山水焕发生机。

良好的生态,为茶叶采摘、山核桃加工等特色产业提供了“温床”。云山小流域内拥有多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流域内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治理前增长12%,年旅游总收入超3000万元。

“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云山小流域的生态蝶变,正是安徽积极探索“两山”理念转化路径,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守好绿水青山的生动缩影。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清澈河流、鸟语花香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聚焦皖北攻坚和秋冬季治理;打好碧水保卫战,强化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重点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控重金属排放,整治历史遗留固废。

生态回馈,数据为证。今年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9.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2%;全省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达90.5%,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且无劣Ⅴ类断面。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支流水质总体为优。

青山生“金”:茶山花海富乡村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旌德县三溪镇的路西村“空中茶园”,面积960亩的茶园呈坡梯及平面两大块,空中俯瞰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翡翠,秀丽迷人,耀眼夺目。

记者沿山路而上,云雾之上的茶梯线条分明,现代感十足的“太空舱”民宿点缀其间,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拍照打卡。不远处的“村咖”内,游客们围坐小憩,品味咖啡,尽享悠闲。

路西村党总支书记蒋丰收介绍,过去村集体收入主要靠茶园,“现在茶园不单卖茶叶,更‘卖风景’!我们开业不到一年的‘太空舱’民宿,节假日一房难求。”

依托良好生态,三溪镇以“茶园中疗愈生活”为主题,整合山水、村舍、茶资源,探索“茶旅融合”路径。路西村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模式修葺茶房、建立帐篷酒店、新建道路,布局多处茶室及20多个“太空舱”民宿,让老茶园焕发生机。2024年,“空中茶园”累计接待游客5.6万人次,单日峰值超千人,全村旅游收入突破20万元。

该村还建有380亩绣球花基地,打造特色“花经济”品牌,在解决就业的同时,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8万元的稳定收入;建成山桐子油生产示范线,实现年加工2万公斤山桐子油的经济效益。

在江淮大地上,像路西村这样的乡村,正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奔向绿色共富。

我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以潜山市为例,该市以天柱山为龙头,整合资源,创新“生态+”模式,推动“绿水青山”蝶变“金山银山”,202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47.53亿元,源潭镇刷业产值达138亿元。

同时,我省探索生态市场和金融模式,让生态优势量化、可交易。旌德县成立全省首家“两山合作社”,完成首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五绿兴林·劝耕贷”,推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建立乡镇级GEP核算制度,为绿色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微光成炬:凡人善举护青山

“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安徽大地化为千万人身体力行、久久为功的自觉行动。

盛夏黄山,云海翻涌,松涛阵阵。壮丽画卷背后,有一群默默的守护者。

在黄山风景区李培生工作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作为放绳工,李培生和同事们28年如一日,在山间飞檐走壁,捡拾悬崖垃圾,守护黄山洁净。

2022年8月,他牵头成立“中国好人李培生工作室”,传授环境保护治理经验,号召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团队创新建立“环卫工+志愿者”双网格,将8.6平方公里责任区细化为47个生态单元格,推行1名环卫工带3名固定志愿者及若干临时志愿者的“1+3+N”志愿模式,累计培养志愿者632人次。开发的VR“悬崖生态课”让游客感受美丽生态来之不易,《千米绳索上的承诺》短视频播放量超1.2亿次。

此外,他们还全方位打造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工程,主动建设新媒体矩阵,运营“李培生生态工作室”新媒体账号,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发起成立“中国山岳景区环保联盟”,与泰山、华山等21个5A级景区建立技术共享平台。

“景区垃圾越来越少,游客越来越多,这是保护的最好证明。”李培生欣慰地说。其团队打造的“黄金周千人护山”项目,将环保从职业坚守升华为全民参与。众多中外游客主动化身“生态志愿者”,在领略风光的同时,自觉“带走垃圾,留下文明”,守护这片“金山银山”。

李培生及其团队,在绝壁上播撒的文明和绿色种子,在万千游客心中生根发芽。他们让游客切身体会到:“黄山的洁净环境不是靠一两个人,而是靠大家一起来维护。”这句话,已成为黄山最有力的环保号召。

随着“两山”理念融入具体行动和全民实践,安徽的绿水青山处处焕发生机,源源不断孕育着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铜陵,昔日渔民肖吕应带领平均年龄逾60岁的志愿者队伍,驾舟清理漂浮物数十吨,守卫长江生态安澜;在肥西,当地生态环境分局组织“巡河护河、蓝藻防控”志愿活动,守护一方碧水;在广德,绿益环保志愿者协会坚守6年多,汇聚56家企业和千余名志愿者,持续开展活动,惠及群众超5万人次……

在安徽,越来越多人沿着“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的美丽愿景,正在加速照进现实,化作绿色发展的新空间、新实践。



主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 皖ICP备:13017952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05 联系我们:0550-7771220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0-777122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tcsw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