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广陵街道 发布时间:2025-08-15 浏览次数: |
夏日葱茏,蝉鸣如沸。近日,在广陵街道长亭村的千亩高标准示范种植农田里,一片片碧绿稻田挺拔生长如军阵。该街道部分老科协的老同志们顶着烈日在田间走走停停,查看秧田苗情,专注指导该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自主喷洒作业。
“适期防治不盲目,哪怕生产再忙,只要农技部门发布病虫害情报,我们一定要重视,认真加以研判。”该街道老农业科技工作者、滁州市人大代表陈宏平表示,除了指导村民解决现实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老科协还推动高产抗病良种引入农业合作社试种,预计每亩可提升产量10%以上。近年来,该街道老科协精心盘活“银发人才”,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在街道老科协的统筹协调下,激活了一批有丰富专业经验的老科技工作者资源,嫁接起稳固的“老专家+新农人”对接机制,成为振兴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支撑和技术后盾。
“在老科技工作者的贴身指导下,我们这些种粮大户不仅大胆引入了无人植保机,还安装上了虫害数字化监控等‘硬科技’,吸引了不少有知识的新农人投身农业。”该街道长亭村种粮大户陈林祥详细说,昔日他们坐在办公室搞理论研究,而今成了我们田间地头的“常驻专家”,在老科协精准服务和技术支撑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强村富民做出了表率。
据悉,在街道老科协“真抓实干、真助实帮”的工作理念驱动下,“银龄人才库”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他们以“一老”带“一轻”,他们嫁接的不只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幼苗,更是接续了“端稳中国饭碗”的智慧与希望——培育了主导产业(智慧农业),培训了技术人才(种田骨干),增加了群众收入,赢得了广泛赞誉,“银发智慧”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精准滴灌,用心用情嫁接出了田间“科技苗”。
(刘世军 王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