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 / 江淮传真
烽火家书映丹心
    发布时间:2025-08-07  浏览次数:

胡孟晋烈士生平

胡孟晋(1912年—1947年),原名胡永荣,安徽庐江人。幼年丧父,随母移居舒城百神庙钟家畈胡村。1934年从安徽省立池州乡村师范毕业,在舒城办学。1938年,侵华日军进犯华中,安徽大部沦陷。胡孟晋弃笔从戎,投身抗战,参加新四军第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同年10月入党。1939年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部秘书,转战淮河以南,津浦铁路东西两侧。1940年,调入地方工作,任中共嘉山(现明光市)县委秘书。为坚持皖江地区的抗日斗争,1943年至1945年春,胡孟晋调任中共(无为)五区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白湖中心县委委员、宣传部长。抗战胜利后,奉命北撤。1947年7月积劳成疾,病逝于河北故城县,后被追认为烈士。

抗战家书中的《辞别书》片段。

抗战家书中《胡孟晋代张轼致母亲》。

“中国要打胜了,就是个强盛的国家,将来没有外国敢欺侮了。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

“努力吧,妇女解放的先锋!练习吧,未来的演说家!奋斗吧,革命的女英雄!天下无难事,只要专心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怕苦,升天下地皆可以!”

“惠,最亲爱的人……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

——摘自胡孟晋烈士15封抗战家书部分书信

时间回到1938年春夏间,侵华日军大举进犯华中。安徽大部沦陷之际,正在舒城县钟家畈钟家祠堂里办“短期小学”的胡孟晋毅然辞别老母、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步行数百里,找到位于六安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投身革命。胡孟晋通过书信与妻子往来消息,内容有鼓励她发动身边妇女共同投身革命,亦有浓烈的夫妻思念之情,更多是畅谈全民族抗战之意义、胜利之希望、期盼新的中国。

至1945年抗战胜利,妻子张惠保留下15封家书。2004年,张惠的弟弟——受胡孟晋影响参加新四军的张轼引用15封抗战家书的纪念文章被全国媒体关注。2015年,胡孟晋后代决定将家书捐赠给蚌埠市档案馆。

今天,我们再次重温那一封封染着血与火的家书,字字句句,彰显出革命先烈耿耿气节、绵绵亲情;一笔一画,真实再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在抗战烽火中坚定的革命信仰、赤诚的家国情怀。

谈抗战:

“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

“这次中日大战,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要是打败了,马上就亡国,我们都是亡国奴了。亡国奴的生活痛苦得很,一时也说不完。中国要打胜了,就是个强盛的国家,将来没有外国敢欺侮了,我们要中国打胜仗,必须全中国四万万同胞,都团结起来,同心合力的去打日本鬼子,才能把鬼子赶出中国。”

“妇女同胞们,我们要团结起来,将妇抗会组织起来和健全起来,真正的做些抗敌救国的事,一致努力打走日本强盗,以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幸福。”

15封抗战家书中的《妇女抗敌协会讲演词》,书信原文清晰记录,写于1939年11月20日,当时胡孟晋烈士自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回家探亲。其间,他不仅支持妻子张惠为抗日救亡积极工作,还鼓励妻子动员家乡的妇女组织妇女抗敌协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并为妻子撰写了这份讲演词。同时,还附上一篇《讲演注意事项》,帮助妻子参加敌后抗日活动。

深受这封讲演词的鼓励和丈夫革命精神的感染,妻子张惠在抗战期间一直从事着后方的宣传动员工作,并成为当地妇抗会骨干。

2005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惠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还能回忆起当年丈夫胡孟晋教给她口述的另一些演讲词:“国难当头,送丈夫参军、送儿子参军,不参军不行,我们中国还有这么多人……人多就是优势,大家合在一块,就有力量!”

谈离别:

“不是故意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

“最亲爱的惠呵,我们又要离别了……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二月来的团聚欢谈,畅言国事,解释问题,你的政治水准提高了,民族意识加强了,革命的阵营中,增加一位健将了。”

“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1939年11月28日,胡孟晋烈士即将返回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前夕,留下了这封《辞别书》。文中既流露出对爱人的眷恋,更让一位普通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呼之欲出。

10年后,舒城解放不久,当张惠得知胡孟晋已于1947年病逝于河北故城县,她决定北上将烈士遗骸运回家乡。她仅用一床棉被,自带干粮,日夜兼程,辗转千里将丈夫遗骸运回,重新装殓后安葬于舒城钟家畈。这是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回应,而其“马革裹尸还”之义举也在舒城家乡被人们广为传颂。

河北故城县至安徽舒城,逾千公里的路程,她往返的过程和艰辛,张惠终身从未向任何人说起。

谈归期:

“待国运好转,民解倒悬的年头”

“溯自离乡六七年,虽乐得个(人)自敷,然并未习得任何技能,又何颜以持撑家务?……要等待国运好转,民解倒悬的年头。然为期(已不)在远了。近阅报载,意国已无条件投降了,日军(末)日想亦可见。胜利时间迫近,不独国家幸运,(亦)即我家之幸运,惟请大人等不可过急。”

《胡孟晋代张轼致母亲》是15封抗战家书中极为特殊的一封。2004年,经过当事人张轼,即胡孟晋妻弟证实,这是胡孟晋烈士代张轼书写并回信的。当时,张轼的大哥突然在家乡去世,张母(胡孟晋烈士的岳母)急盼张轼回去“持撑家务”。张母只知胡孟晋与张轼同在新四军中,不知此时胡孟晋已在第七师,而张轼在第二师。

代写这封家书时值1944年10月,也是新四军艰难时期。不仅日军并未投降,国统区的新四军家属也被诬为“匪属”,并勒令他们限期回乡“自首”。得知返乡无果后,张母只得对外谎称“张轼在外早已病故”。

5年后,新中国成立。2005年,张轼在撰文纪念胡孟晋烈士着笔至这封家书时,写道“不几年日本投降,蒋帮倒台,果然国运好转了,……可惜他未能亲睹……”

主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 皖ICP备:13017952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05 联系我们:0550-7771220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0-777122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tcsw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