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安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5-19 浏览次数: |
“去年在合肥滨湖科学城汇报时,总书记听到我们连续三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成果,非常感兴趣,并表达了肯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徐集贤说。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新型太阳能电池之一,被业界寄予厚望。过去五年,徐集贤与研发团队经历了无数次“从零出发”,不断迎难而上,创新突破,逐步实现“弯道超车”。这是安徽科技创新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徐集贤(左)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进行电池模组研发调整(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 摄)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同现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亲切交流。总书记指出,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
“相比传统太阳能电池材料,我们的创新成果成本更低,转换效率更高,有望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升级。”徐集贤说,这半年来,团队在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稳定性的机理研究,为促进产业化提供新材料和新结构方案。
在合肥滨湖科学城,正在建设中的“合肥先进光源”项目可以类比为一个超级大的显微镜,能够为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提供研究平台。
“同步辐射光源对微振动极其敏感,振动幅度必须小于30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3000。”项目总体主任、高级工程师杨玖重说,项目建设启动以来,整个团队将实验室搬进施工现场,每天对超过2000个建设中的结构节点进行毫米级调整,以确保这一“国之重器”的亮度、发射度、相干性等指标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杨玖重(左)和团队成员正在讨论项目建设细节(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 摄)
对于外科手术,术中磁共振能提供实时的影像导航功能,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影像巨头垄断。博士毕业后,周玉福创业成立医疗装备研发公司,十年间他带着团队像拧螺丝一样跟这一技术较劲。
“团队研发的首台术中磁共振设备进入临床试验时,闪烁失真的图像曾让我们心头一紧。”周玉福回忆说,当时,整个团队盯着异常图像通宵排查。经过七天七夜的攻关,最终解决了信号干扰问题,成功修复了图像质量。
如今,周玉福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的多项技术难题,研发出全球首套分立式介入磁共振系统,实现术中动态成像功能,大大提高了手术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安全性。
航拍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央广网发 何刚 摄)
科研成果“落地”,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打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我们的服务,也力争走在前。”合肥滨湖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安徽创新馆馆长陈林表示,近年来,合肥滨湖科学城通过成立安徽科技大市场,培养技术经纪人等举措服务科研人员,已经促成3600余项科研项目与投融资机构、企业进行对接转化。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未来,我们将继续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干劲和勇气,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陈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