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1 浏览次数: |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5月10日,涂山脚下,淮河岸边,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举行,正式启动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业航天领域专家、企业。

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举行 陈昂/摄
“星”启蚌埠,“箭”指苍穹。
随着这个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商业航天产业新高地悄然崛起,安徽蚌埠这座不甘寂寞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再度惊艳,正以产业聚合为引擎、科技创新为动力,在商业航天这条产业新赛道的竞逐中闪耀亮相。
这里,是孕沙成珠的蚌埠。
在这里,每一块土地都埋藏着故事,闪耀着创新的光芒,凝结着开拓的汗水。
千里淮河蜿蜒而过,七千多年前双墩先民烧土成陶,在这里孕育灿烂文明。四千多年前大禹变堵为疏,在这里劈山导淮、治水成功。千百年来,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地,从不缺少开拓创新的传奇。
百余年前,随着淮河大铁桥上一声汽笛鸣响,蚌埠开埠,由此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1947年,这里成为安徽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诞生工业领域诸多第一;现如今的蚌埠,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院所云集。京沪、京福高铁在此交汇,公铁水空四通八达,快捷融入3小时京津冀、2小时长三角、1小时南京合肥都市圈。
星河流转,岁月沉沙。从驯服江河到征服引力,从“蚌埠五大机”到火箭发动机,蚌埠人的血脉中始终澎湃着开拓创新的激情。
今天,蚌埠聚焦火箭卫星总装、液体火箭发动机、航天材料等运载工具及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领域,全力培育壮大商业航天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插上有力“翅膀”。

对即将交付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进行检查 黄洋洋/摄
这里,是聚星成链的蚌埠。
在这里,每一个梦想都获得灌溉,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前行,还是仰望星空的思索。
6年前的2019年,具有火箭发动机“独角兽”潜力的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落地禹会,成为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第一粒种子。
你只管茁壮成长,我负责阳光雨露。
2024年6月,酒泉东风发射场,装备着蚌埠产“龙云发动机”的火箭腾空而起,助力中国首次 10km 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这是梦想结出的第一颗果实,也是禹会区以凌云之志,将淬炼百年的蚌埠制造基因写入星辰大海。
时光不语,在禹会这块土地上,写下了双向奔赴的契约,镌刻着共同奋进的足迹——
2020年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初步建成投用;2021年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户商业火箭研发生产基地项目;2023年5月蚌埠市正式发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勾勒出清晰产业版图;同年8月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工建设。
2024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支持蚌埠发展壮大商业航天产业。
至此,发展之火苗愈燃愈烈。如今的蚌埠,凌空天行、深蓝航天、椭圆时空、星河动力等行业头部企业众星落户。2023年以来,签约落地项目16个,总投资55.2亿元,计划总投资超35亿元,蚌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格局初步形成。
这里,是集群成势的蚌埠。
在这里,每一寸混凝土都浇筑着双重基因,向下扎牢工业的根,向上生长航天的翼。
历经18个月披星戴月的努力,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拔地而起,目前已向企业交付定制化厂房约10万平方米,为创业者搭起逐梦的舞台。

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 陈昂/摄
这里要的不是数字的堆砌,而是“政产学研金用服”如航天仪器般精密的生态啮合——
设立规模10亿元的商业航天专项基金,配套总规模超85亿元的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为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注入强大资金支持;
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推动“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产业需求定向研发”,构建“大院大所技术支撑+本土企业产业化落地”的共同体;
组建市级商业航天产业专班,聚焦“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加强资金、土地、用工等要素保障,月调度进展、清单制落实、例会制研判、督办制销号,对项目建设从签约到投产全流程跟踪,平均落地周期缩短40%……
政策与市场共舞、科技与产业协同,蚌埠禹会正逐步成为商业航天的“引力中心”。
未来5到10年,蚌埠将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展,持续构建“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形成超200亿规模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中心。
敢立凌云志,敢闯星海路。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智造”皖军正披坚执锐、展翼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