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次数: |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版图上的璀璨明珠,合肥正以一批“大国重器”为引领,书写着从“跟跑”到“领跑”的科技篇章。
从超级计算到量子科技,从精密医疗到极低温设备,这座“科里科气”的城市,正以硬核科技实力向世界展现中国创新的深度与高度。
4月21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合肥站)采访活动走进合肥高新区,记者深入多家科创企业,探寻合肥那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故事。
“巢湖明月”:算力之巅,量超融合开启未来计算新纪元
算力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计算能力,即设备单位时间可处理的信息数据量。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算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加工、处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合肥,一座蓝色立方体正以每秒1.2亿亿次的算力,支撑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它,就是被誉为合肥“最强大脑”的超级计算机集群——“巢湖明月”。
2021年6月,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正式运行。据介绍,建设“巢湖明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合肥市综合性科学中心对于科学计算算力的需求;二是服务于安徽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的发展;三是解决城市治理对于算法的一系列需求。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环境监测……驻足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展厅,一项项超级计算赋能产业发展案例令人目不暇接,一个个模拟应用场景及研发产品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服务的用户囊括中国科学院、科大硅谷等一批重点科研单位,以及科大讯飞、蔚来汽车、江淮汽车、国轩高科、华大基因等一批重点企业。”展厅工作人员介绍。
合肥市还推动国产量子计算机与“巢湖明月”超级计算机“联姻”,实现“量超融合”。巢湖明月-合肥量超融合计算中心,是全国首个实体化部署的量子计算和超级计算融合中心,包括180+量子比特超导技术路线和12量子比特离子阱技术路线量子计算资源,并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在生物医药、金融等领域打造示范性应用。
“量超融合”有何应用前景呢?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屠冉表示,随着量超融合计算中心项目启动,合肥正以“量超融合计算”为核心,加速下游“量超融合计算”应用产业发展,促进上游国产化量子计算供应链的产业持续升级,探索量超融合计算在气象预测、金融、生物医药、材料科学、智能汽车、高端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
2024年,“巢湖明月”继续建设城市级“算力池”,与国家超算互联网互联互通,持续接入电信、联通、移动、并行科技、中贝通信等国内主流算力供应商的算力资源,打通与芜湖集群、内蒙集群等全国节点集群的算力调度通道,目前已接入智算算力资源11000P,协同超算算力资源50000P,可动态调度全国空闲算力资源,有力保障区域算力消费需求,包括枢纽节点算力中心、国家超算中心及其他超算/智算中心,已连接的通用处理器超过10万颗,AI加速卡超过13万块。
自2021年6月对外服务以来,“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积极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政务等领域,已累计服务700多家科研院所、近6000个用户,累计交付超34.7亿核时的CPU算力、1.56亿卡时的人工智能算力,保障计算任务超1000万次。
树突光学:细胞级精准手术,全球首创技术登顶《自然》
如今,全球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约1500万人,其中超过六成需要手术治疗。如何将肿瘤手术精准度提升到细胞水平,最大限度将肿瘤切除干净,是肿瘤患者们的迫切期待。
位于合肥科大硅谷的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誉为“开启细胞级精准手术新时代”的突破性成果。其研制的术中手持显微镜EndoSCell®,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实现术中在体细胞级别显影的仪器。其将术中可视化精度从组织级提升至亚细胞维度,突破肉眼识别与毫米级影像的物理局限,开创了基于亚细胞可视化的精准手术时代。
“传统显微镜无法适应动态手术场景,我们通过微型化光学系统与光学防抖技术的融合,将物镜的直径缩小到仅3毫米,视野直径拓展至500微米,高达1200倍的放大倍率下仅有不到4微米的抖动影响,足够的精准和便携性,使其能够于术中实时在体应用。”树突精密创始人蒋礼阳博士说。
该技术已应用于全国40余家顶尖医院的500余例神经外科手术,大大提升了肿瘤切除准确率,并显著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填补了国内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空白。
对于企业缘何落户合肥,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劲宇表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合肥高新区为企服务“锲而不舍”的精神。“合肥市高新区工作人员非常专业,不仅知道我们公司成长中面临的难题,还会主动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企业自从落户高新区以来,无论是人才引进、融资还是商业化落地,区里一直不断提供鼎力支持,让我们企业省了不少心。”
知冷低温:量子计算“心脏”的极低温守护者
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量子计算等高端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设备,长期以来,我国完全依赖进口。随着西方国家试图遏制中国相关高端科技发展,对稀释制冷机发起全面禁运。没有稀释制冷机,就没有办法进行开展量子计算等高端科技研究。
4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科大硅谷的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进行组件安装。极低温是超导量子计算机运行的必备条件,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一种能够提供接近绝对零度超低温环境的高端科研仪器。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大学研究员王绍良介绍,作为量子计算的关键设备之一,其公司研发的ZL-DR400型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完全实现了国产替代,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公司研制的这款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连续运行最低温度7.45mK,制冷功率18μW @20mK、650μW@100mK,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在省市区各级领导及安徽大学的支持和指导下,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1年多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销售额达7000万元,2024年公司在市场以公开中标信息中排名前列,合作伙伴有北京量子院、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科大等多家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同时还接到来自国内外60多个科研院所的意向订单,金额约3亿元。
此外,公司已成功打开国外市场,如:欧洲,美国等,这标志着我国极低温仪器设备彻底打破了依赖进口的局面并走向海外,致力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量子科技产业化发展。
创新生态:推动“科创+产业”同频共振
在合肥高新区,像树突光学、知冷低温这样“向阳而生”的科创企业比比皆是。近年来,合肥高新区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打造“5+2”产业体系,依托“国之重器”强化科创优势,持续提升“5+2”产业竞争力。
2024年,合肥高新区实现GDP14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3亿元,近三年引育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00多家,落地科大赋权试点企业42家,高质量全球合伙人13家。2024年成为全省首个有效发明专利破2万件的县区(开发区),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327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践行“科技即产业”工作理念,将高质量科技企业主体引进、培育、服务作为主抓手,系统推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招商等融通创新,推动“科创+产业”同频共振,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全市国家高企总数突破1万家、实现三年翻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9位;新晋潜在独角兽企业22家、独角兽企业3家,均居全国城市第5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达4.0%,居全国GDP万亿城市第6位、省会城市第2位,合肥成为全国六个研发投入强度过四、国家高企总数破万的城市之一,取得里程碑式进步。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7位,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从“巢湖明月”的算力网络到树突光学的医疗革新,从知冷低温的量子基石到“天衍”量子云的万亿美元市场潜力,合肥正以“大国重器”为笔,绘就科技强国的壮丽蓝图。
未来,随着国产算力生态新高地、城市算力池计划的推进,合肥将持续以创新为引擎,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让“创新之都”的光芒持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