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考察并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总书记考察小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聚力实施“百亿斤皖东粮仓”建设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滁州答卷”。去年,我市全年粮食总产96.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居全省第三。
守好耕地“责任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守住了耕地,就守住了粮食安全的根基。
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绷紧粮食安全生产这根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的引领下,全市上下行动更加有力,全力推进“百亿斤皖东粮仓”建设工程。
全市粮食生产任务被精准分解到各县(市、区),细化到乡镇、村组,落实到主体和田块,构建起市、县、乡、村重农抓粮的责任体系。
在耕地保护上下功夫,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在地力提升上做文章,以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为重点,大力实施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巩固和提高耕地基础产能。目前,全市已建有耕地质量监测点119个,精准掌握全市耕地质量动态,耕地质量等级逐年提高。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市试点,2023年60.193万亩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2024年66.1万亩任务量居全省第一,所有项目均已开工,其中4个县区提前实施7.29万亩且已完工,来安、凤阳、明光率先启动2025年项目建设,共9.304万亩。
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通过“先旱田后水田、先整地后配套、先流转后确股”的建设路径,最大程度做到改田不误农时,确保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守住了耕地红线,还提升了耕地质量,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让皖东粮仓的根基更加坚实稳固。
科技赋能强动能
科技力量正深刻改变着粮食生产的面貌,为我市粮食安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种业创新是关键一招。我市强化种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前沿性育种和生物育种技术研究,2024年新增1个省级水稻新品种和3个省级小麦新品种,为粮食生产注入了优良“基因”。
农机更新换代是一大亮点。全市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截至目前共报废老旧农机具7.2万台,成功研发工厂化育秧自动码盘机、浸种催芽一体机、花生起垄精密播种机等新机具,让农机装备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24年度全市14个育秧中心、24个粮食烘干中心、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全部完成建设,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建设。通过“智慧皖粮”信息化系统,我市实现了政策性粮食收储入库、质量检验、粮温监测、视频监控、出库监管等全过程、实时化、精准化管理,既提高了粮食仓储的效率,又有效降低了粮食损耗,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入开展“单产提增”行动。全市落实优质专用粮980万亩以上,建立2个省市县三级共建指挥田,实施12个粮食作物精耕细作示范点、2个水稻绿色高产高效行动、1个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5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项目,建设各类示范点24.6万亩,辐射带动超600万亩次。通过加强农机农艺结合,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1100余名农技人员开展网格化技术指导,实现镇、村全覆盖。同时,建立健全机收减损技术应用和监测体系,推动高效精量播种机械升级换代。去年,全市小麦、水稻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0.8%、1.2%,较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持续巩固了主粮作物机收减损工作成果。
优链优农增效益
我市聚焦粮食产业全链条发展,积极做大龙头企业,优化粮食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推动粮食产业“五优联动”“三链协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升级。目前,优质稻米、小麦、稻虾等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53家,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行动加速推进,全市累计新增绿色食品项目177个、总投资371.79亿元,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5家,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优质、更绿色的农产品,提升了滁州在区域农业产业中的地位。
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农民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天长市依托粮食产业园,与安徽农垦农产品公司合作成立倮倮米业公司,不仅提升了粮食加工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聚焦释放改革活力,不断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积极推广《滁州市村集体经济合同示范文本》,规范流转行为。全市拥有家庭农场2万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900多家,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5000多家,全市承包地流转率68.4%。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以稳粮增收为总抓手,围绕打造农业强市目标,聚力推进“百亿斤皖东粮仓”建设工程,聚焦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围绕提质增效,优化种植结构,全力抓好稳产保供,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