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 / 江淮传真
对标沪苏浙,合肥学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4-07  浏览次数:

  4月的合肥,生机盎然。科创园区创新潮涌,智慧工厂生产繁忙、文旅景区游人如织……这座创新之城正以拔节生长的姿态,蓄满向“新”而行的澎湃动能。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亲临合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全景式呈现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实践,激励全市各领域各战线勇于创新、真抓实干,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城市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形势逼人!

  一个创新包容的城市,往往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

  对标,学习,提升。向优秀者学习,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5周年。3月17日至19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连日来,合肥陆续派出科技、自规、生态、投促等多个市直部门,密集前往沪苏浙学习考察。

  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从一个产业园到另一个产业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一路奔波,马不停蹄。

  所到之处,他们看见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

  为什么学?

  思想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宽。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这是合肥发展最大的机遇。

  全面融入长三角以来,合肥高质量发展一路高歌。2024年,合肥以13507.7亿元的GDP位居全国城市第19位,以6.1%的增速与福州并列前二十强第一。

  不过,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先发城市相比,合肥的“块头”不够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巢湖综合治理任重道远。

  这些问题,都等着合肥去解答。

  犹如人在半山、船到中流,紧一紧就能上去,松一松也会掉下来。

  “上进生”合肥,学习“优等生”的理念、经验、打法,既是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之举。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先发地区探索出众多优秀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学习、消化、创新,少走弯路,就可以较低成本、较快速度实现跨越赶超,这就是后发优势。

  扬长、补短、追赶!近几年的合肥,无论是省市领导带队,还是县区、部门主动上门,各领域都与长三角先发城市互动频繁。

  今年以来,已有来自经济、科技、城建、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市直部门,前往沪苏浙多地学习考察。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都是热门目的地。

  这些先发城市正是合肥的对标对象。日常工作中,无论开会调研,还是部署任务,他们的各项发展指标常被合肥干部信手拈来,作为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参照物。

  在上海,市直相关部门在上海学习城市更新、半导体产业,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在杭州,考察科技型企业、现代农业,拜访高校院所;在南京,考察文体项目,对接湖泊综合治理……

  善观者,观于微;善察者,察于细。

  思想开放,理念先进,路径清晰……一个个词语里,潜伏着希望的力量。

  学了什么?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对于合肥而言,“走出去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又能学到什么?

  带着这些思考,合肥市直部门负责人走进沪苏浙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一路观摩、一路学习、一路交流。

  他们在学习交流中感受先发地区大胆试、创新改、奋力闯的强劲发展脉动,也在对标先进中取长补短、更新发展思路,更是在所见所闻中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学习做加法。

  众多产业硬核故事中,将创新刻进产业基因,合肥此举已广为人知。如何更好地打造科创策源地,合肥从未停止探索,而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杭州之行,让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有了意外之喜。走访一家高校时,他发现校友企业与市场结合程度非常高,充分说明科技成果转化非常成功。

  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引导高校教授与民营企业深度合作;二是坚持产品导向,在“高大上”的技术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接地气”的产品。

主办单位 天长市委宣传部 皖ICP备:13017952号-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05 联系我们:0550-7771220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0-7771220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tcsw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