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夏小明 发布时间:2022-09-22 浏览次数: |
晨起,一阵凉风吹过,窗外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惊喜的发现外面下雨了,旱了这么久,这雨太招人喜爱了。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几番秋雨淅沥,旷日持久的高温酷暑天气终于退去了它超乎寻常的热情,炎炎夏日真的落下了帷幕。
浅秋轻来,此刻,被微风、落叶、细雨及人间烟火涂抹的窗前,秋意韵味悠长。临窗而坐,泡茶,听雨,发呆,写字。秋雨轻盈温柔地敲打窗户,似在絮语:秋来了,秋来了!抬头看窗外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之中,美丽的秋色模糊成没有聚焦的剪影,真的很美,很治愈。
时光匆匆,感觉昨日还在夏日里煎熬,今天已站在秋的门楣回望夏天了。都说夏天是用来体验的,秋天是用来思考和回忆的。夏天给人留下记忆最多的大概就是难熬的暑热。而今年的夏天相比往年显得格外的炎热,格外的漫长,堪称史上最热的夏天。往年夏天还会出去旅游、去赏花,可是今年夏天疫情的影响和天气的异常酷热让人似乎离不开空调。一天下午,我正和姐妹们窝在茶社的空调间喝茶聊天,九十三岁的老父亲焦急地打来电话说家中停电了,一打听是附近的变压器烧坏了。近40度的高温,用不了空调,肯定不行!于是赶紧安排老爷子转移。由此,我们都感叹,现在的夏天,空调早已成为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了。大家不由得回忆起我们儿时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日子。回忆的闸门一打开,生命中那一个个热情似火的夏日生活体验在心中翻涌。
生于五十年代,经历过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岁月,无疑我们是能吃苦的一代人。记得儿时的夏天,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天气热到吃不下饭的时候,妈妈会早早的起来熬一锅绿豆粥,那就是一家人一天的主食。傍晚,母亲会搬出小桌子让一家人坐在家门口吃晚饭。那时候县城很小,车辆更少,到了晚上,户外街道的两旁会一溜烟的摆出许多的竹床啊、躺椅啊、木板床等,那是家家户户熬过了白天的暑热,要出来纳凉了。吃完晚饭,老人们摇着蒲扇逗着小孩说些家长里短的话题,年龄大些的孩子还喜欢串串门,看看谁家的凉床睡着舒服,听听谁家老人说的故事有趣。
半夜气温回凉了,父母会摇醒我们回房间去睡觉。那时候,房间里可没有现在的纱门纱窗。到了夏天,母亲会撑起那老式的蚊帐,蚊帐用两根竹竿穿过并撑起,四个床腿绑上四根竹竿固定着这蚊帐。每天傍晚的时候会用蒲扇把里面的蚊子赶出,假如有个别漏网之鱼的话,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会看到蚊帐里那吃的饱饱的,根本飞不动的蚊子。那个时候到了夏天,大家热的吃不好,睡不好,所以有“瘦夏”一说。有一年暑假我到乡下的姑姑家去生活了一段时间。乡下空旷,空气格外清新。白天坐在门口的大树下乘凉,夏风无遮无挡很是凉爽。傍晚时分,我还喜欢跟着表兄妹们一起爬树摘果子,河边嬉水,很是欢乐。晚上,茅草屋的家里肯定是不能呆的。姑姑会把床放在空旷的门口,并在附近点燃一堆青草,用来驱赶蚊子。乡村夏日的夜晚,听着稠密的蝉鸣蛙声,仰望星空,看着月亮、数着星星入眠也是我童年生活的一段美好记忆。
八十年代,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改善了很多,家里有了电风扇。记得那时候,夏天晚上老公下班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一个长长的塑料管接上小院中的自来水龙头,把小院的墙上,地上用水淋个遍,驱赶一天的暑气。那时候女儿还是个小婴儿,虽然家中有了电风扇,可不敢对着她吹。晚上在院中纳凉,我们夫妻俩总是轮流摇着蒲扇为女儿驱赶蚊虫和暑热。九十年代我们搬进了商品房,那时候空调开始进入普通百姓人家,但还是属于奢侈品。我们夫妻俩虽然都是大学生,可是经济上依然不宽裕,直到九七年,买空调才提到家庭议事日程。举手表决,他们父女俩以2:1获胜,家里才买了第一台空调。九零年夏天,我们带7岁的女儿坐公交车去南京玄武湖游玩,那可是女儿人生第一次外出旅游。中午的时候,外面实在热的不行,但又觉得找个宾馆休息一下太奢侈了,一家人就坐在路边的树荫下休息,可不一会儿,玩累了的女儿竟在这人来人往的路边睡着了。老公见状赶紧展开一张报纸铺在地上给女儿当床,我们两人则坐在旁边为她摇扇降温。这幅温馨的画面,可是我们一家人的美好记忆。前几天女儿发来她带女儿外出旅游的视频,我很是感慨,问她:还记得你人生的第一次旅游经历吗?她回我:“睡在路边的报纸上,这段经历我刻骨铭心”。
当然,关于夏天的记忆也不仅仅是难熬的暑热,也有许多消暑的小趣事、小欢乐、小美好。更有诸多大自然美好的景色。是的,对于选择教师职业的我来说,夏天可是旅游季,放松心情出游,看夏花灿烂,山川秀美。站在秋的门楣,回望夏天,处处都有深情款款的人生百味。季节悄然入秋,生命也已入秋。“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好吧,且在秋天的陌上赴一场诗意的秋之约。